智慧城市作为下一代城市生活形态,正在引领城市建设新方向。然而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形成更强的服务城市转型和造福民众的正能量,还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诸多冷思考。
过去的两三年,是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的阶段,火热程度非同一般。特别是过去一年,无论是各地加快政府职能转型、解决“城市病”的主观愿望,还是中央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都在推动中国智慧城市迅速从理论走向实践,整个产业发展形势无疑可以用爆发式增长来形容。各地政府部门纷纷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似乎不提“智慧”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两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为193个,超过40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建设“乱花渐欲迷人眼”。
总体来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势头良好,已经在提升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不少城市的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抓手和持续动力。但也有一些应用属于一时冲动建设,使用者寥寥或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由于认识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经验,一些试点城市建设贪大求全、求大求快、盲目投资现象明显,造成了资源浪费,这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一哄而上带来的重复建设
“智慧城市”概念在炙手可热的同时,也是乱象隐现。
在目前已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一哄而上的现象,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后,就开始盲目上马一批项目。等到发现还需要建设相应的关联系统和配套措施时,才回过头来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既浪费了时间、金钱,还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智慧城市该“降温”了。
“说降温可能有些不恰当,这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的市场还会更加广阔。不过,现在各地的智慧城市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没有把握住智慧城市的内涵。”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某些智慧城市停留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没有规划和应用的支撑,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荒废、闲置。”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泰豪集团董事长黄代放在其上交的2014年两会提案中指出,目前全国智慧城市发展缺乏统筹。
一是全国智慧城市发展缺乏统筹指导。由于各部委侧重点和关注面不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造成不少地方政府难以适从,很难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造成了不少人力、财力的浪费。
二是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如果不做好总体规划设计,就很容易产生信息孤岛,出现重复建设、无效建设等后果,造成国家和民众的资源浪费。
目前,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与几年前各个城市争相发展云计算产业景象颇为“神似”。倘若通读一些城市提出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就会发现其侧重点并不明显,更多的还是大而全的涵盖社会各个领域的智慧建设,好似每个领域若没有和“智慧”搭上,就觉得要拖试点城市建设的后腿。对此,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教授甄峰指出,智慧城市不能蜂拥而上,需要从城市特点出发,寻找适当的发展路径与建设模式。可以说,做好顶层设计已经成为各个试点城市决策者的必修课。
顶层设计是在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指导下,旨在为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提供指导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主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各重点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避免分散投资和重复建设。
针对智慧城市的复杂性,专家认为其顶层设计需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导下,以城市发展突出问题为牵引,立足城市现实基础,强调城市区位优势,从全局视角出发进行的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设计。具体而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统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民生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民众等各种力量,综合理念、制度、方法、技术等多种元素的协同驱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专家指出,做好顶层设计,涉及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和业务架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系统部署和分阶段推进,涉及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和机制等等一系列问题,是解决智慧城市发展难题的可行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个部委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2013年上报至国务院。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引导。借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结束政出多门、盲目建设的“乱象”,进入统筹推进的新阶段。
信息孤岛现象普遍
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体设计能力的不足,以及缺乏信息化统筹机制,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以项目为中心,政府各部门独立建设了一系列的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了随意生长的“系统丛林”。在“丛林”中,系统之间互不相连,信息资源重复采集、互不共享,造成许多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如果这种局面继续延续,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老问题,智慧城市将变得“非智慧”,大大增加了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显然,多头并进的管理方式并不利于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提交建议,智慧城市建设法规、标准滞后,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防止一哄而上,资源浪费。
他以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南通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工业信息化部的两份试点城市名单,目前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预计到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将达156亿元,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会实现智慧技术的高度集成。但智慧城市建设也出现诸多无序和浪费,各地存在项目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普遍现象。因此,昝圣达建议,国家层面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起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和统一、细致、完备的标准体系。工作机制也需整合发力。
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牵引力,对于应用驱动性很强的智慧城市,标准的制定更是不可或缺。标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可能造成各个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岛和难以连通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标准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保障条件。当前,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ISO(国际标准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及ITU-T(国际电信联盟)等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
据了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归纳起来由五大类别的标准组成,即智慧城市基础标准、智慧城市支撑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智慧城市应用标准。当前,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如何遵循现有标准;二是如何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研制新标准;三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不同场景需求,制定标准实施指南。
“智慧城市不只是物联网建设,还应打破交通信息孤岛,形成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共享联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曾这样表示。
政府大包大揽现象严重
智慧城市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办公,例如网上审批;第二个层次是政府对老百姓的公共服务,如各种缴费和信息查询;第三个层次则是老百姓对老百姓提供的服务,或者说信息消费,老百姓包括企业和个人两类。
“就是要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有点儿像58同城。但是58同城没有政府参与,是一个纯市场化的平台,智慧城市则需要将老百姓、企业和政府连起来。由政府一手操办是不行的,因为它不懂市场化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必须引入企业。”全国人大代表孙丕恕坦承,产品的完善和市场的培育都需要一个过程,“智慧城市平台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政府的数据。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共数据,多是动员了一个国家的力量获得的,是一个市场化的公司难以做到的。围绕这些数据,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契合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产品,不断吸引着优秀的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和用户前来。”
但是,在目前信息不尽透明的情况下,政府手中的很多数据,即使是非保密的、应该公开的数据都没有公开,想要进一步挖掘并开发相关的信息产品自然无从谈起。政府公开数据或者搭建政府公共数据平台,将是智慧城市能否落地的关键。
不过,专家也表示,“政府开放数据在中国还没有先例,究竟哪些数据要开放、如何开放、在哪开放等,弄不好很可能就会出现侵犯市场隐私等问题,这些情况都需要探讨,建议应当建立相关规则制度,对政府开放数据做出有效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黄代放在2014年两会提案中还指出,当前有部分城市过度依赖国外厂商的解决方案,甚至在规划设计环节都引入国外公司,暴露了许多城市关键信息,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智慧城市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领域。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产生大量的政府、社会以及个人信息,其中包括交通、能源、金融等多项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安全的关键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一般会采取高度集中的方式实行存储、加工以及调配。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甚至被敌对势力掌控的情况,将会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推动智慧城市持续发展。在规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地位,而不是本末倒置,由企业的解决方案决定。
“大数据”没有充分挖掘
没有大数据就没有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可以让你我的生活变得更好。
说到智慧城市不得不提及大数据。因为大数据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更不用说未来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智慧来自大数据。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没有大数据,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空架子。
现代社会是数据型社会,随着全球化网络进程加速,数据信息在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今,社会生活进入大数据时代,全球所有信息数据中90%产生于过去两年,大数据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最重要的价值,一是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关注社会民生,带动社会管理创新。
大数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大数据将极大提高智慧城市政府部门的决策效率和服务水平。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一个“智慧政府”,大数据使数据共享成为可能,政府各个部门的既有数据库可以实现高效互联互通,极大提高政府各部门间协同办公能力,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大幅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数据的实际利用情况并不乐观。在很多城市的智慧推进过程中,大数据仅仅是作为海量数据的集合,政府并没有更好地探索如何盘活已有数据存量,用好大数据增量,挖掘出其背后真正的价值,用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决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智慧城市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由于智慧城市普及面广,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方面,多头并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合力。智慧城市的建设没有先例,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规范标准,有些地方重建设轻应用,缺乏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起草了关于我国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文件,目前已经提交有关部门等待批准发布。下一步,我们将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统筹规划,明确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发挥信息资源的潜能,开展信息安全的推进工作。
(信息来源: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天山网、中国企业报、人民邮电报、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