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之外,苹果三星等巨头还在玩什么?答案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健康作为人类关心的永恒话题,一旦和高科技的可穿戴设备结合,可能引爆的是下一个十年规模可能超过千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如果说前期科技公司只是在商业布局以及模式探索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有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进入我们的视线。
今年5月份三星在旧金山发布了“Simband”健康腕带,次日英特尔也推出了智能T恤产品,而苹果则站的更高,在6月份推出了“healthkit”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厂商进驻。除此之外,像Jawbone、咕咚等众多国内外厂商也纷纷推出了主打健康概念的可穿戴设备。
纵观市面上已有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厂商还仅限于把“健康”这个概念作为噱头而非实质,大部分产品都只是提供了诸如计步、心率检测、热量计算等少数的几项功能,并且同质化严重。你随便买到一款产品,很难说和其他产品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可穿戴医疗设备是不是只能玩这些浅层次的概念呢?其实并不然,笔者认为厂家们大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玩法可以有更多。
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都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的还不够。对用户而言,心率也好,运动量也好都只是一个个抽象的数字,从中很难得到感性的认识。部分产品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健康管理”,比如你一段时间运动量少了会提醒你多运动。又或者连续一段时间心率不正常会提醒你注意休息,但整体而言,还很少公司能够和专业的医疗机构合作,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挖掘数据揭示的身体状况。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可穿戴医疗设备还能衍生出更多商业模式。
来自美国的CardioNet是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旗下的产品MCOT就是一种可穿戴医疗设备,它能够记录30天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公司监控中心。基于专业医疗机构的支撑以及公司在大数据方面的研究,CardioNet的后台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诊断,并且生成报告发送给患者。同时,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心率,还能及时发送到监控中心供专门的医护人员记录和分析,并在侦测到生命危机时及时向医生发出警报。
因为产品的检测效果异常优异,而且往往能够在患者自身未感觉不适的时候就发现潜在的问题,CardioNet也吸引了保险公司的注意。去年6月份,该公司和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签订了三年的合作协议,后者将购买大批产品为其超过7000万的医保客户服务。
在数据价值挖掘上,也有一些公司采用了另外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他们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它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其实这并非创新,比如Progressive公司推出的驾车行为追踪器会在保费和投保人行车习惯之间建立联系,在过去5年它已经获得了超过十五万名客户,如今科技公司只不过是把这一套搬到了可穿戴医疗设备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