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路学里,欧姆定律(英语:Ohm's law)表明,导电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电体的电流成正比[1],以方程表示,
- V = IR;
其中,V 是电压(也可以标记为 U ,方程表示为 U = IR),I 是电流,比例常数 R 是电阻。
虽然导电体是由导电物质组成,导电体也具有微小的电阻。对于任意导电体、电阻器、电路元件、电路等等,电阻的定义方程为[1]
- 。
不论电流、电压为何,电阻定义为电压除以电流。在欧姆定律里,电阻与电流、电压无关。并不是每一种元件都遵守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经过多次实验而推断的法则,只有在理想状况下,才会成立。凡是遵守欧姆定律的元件或电路都称为“欧姆元件”或“欧姆电路”,其电阻与电流、电压无关;不遵守欧姆定律的元件或电路称为“非欧姆元件”或“非欧姆电路”,其电阻可能会与电流、电压有关。
欧姆定律是因德国物理学家格奥尔格·欧姆命名。于1827年,在他发表的一本通论《直流电路的数学研究》(The galvanic Circuit investigated mathematically)里[2],他详细的论述简单电路两端的电压与流动于电路的电流之间的关系。他所论述的关系比较复杂,稍后会有更详细说明。上述方程乃是欧姆定律的现代版本。
对于电阻物质或导电物质,欧姆定律可以推广为
- 、
- ;
其中, 是电场, 是物质的电流密度,ρ 是物质的电阻率,σ = 1 / ρ 是物质的电导率。
遵守欧姆定律的物质,称为“欧姆物质”,其电阻率 ρ 和电导率 σ 与电流密度、电场无关。